你会不会这样:
反复纠结过去的事,无法释怀。
偶尔感到害怕,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怕什么。
明明没做什么,却觉得很累。
这些“精神内耗”的背后,往往是我们的“心理防御机制”在起作用。
现在,想象一个小孩,她缩在墙角瑟瑟发抖,眼神透露出害怕和委屈,又非常警惕。
这个小孩就是曾经长期存在于我内心的、一个“内在小孩”的形象。你的内在小孩可能也有这一面。
当我感到外界有可能伤害我时,我的“心理防御机制”就会自动启动,保护我的内在小孩。
比如,我以前是这样的:当别人的一句评价让我感到被否定时,我的“心理防御机制”会立即把对方的话解读为“他在针对我,他以后也会持续伤害我”,然后迅速筑起一道冷漠的墙,目的就是通过先发制人的疏远,来保护那个缩在墙角的内在小孩。
但这种防御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。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,为了活下去,我们不可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。
每次都用疏远的方式,只会让我陷入更深的孤独,让那个内在小孩在黑暗的墙角蜷缩得更紧。
那有没有别的防御方法呢?这就要看你的防御机制是消耗型的,还是滋养型的。
01
消耗型防御机制VS滋养型消耗型
如果你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消耗型,那么,你就可能下意识地愣住了、逃离现场,甚至是攻击对方。而如果是滋养型,你就会下意识地冷静分析、积极面对。
前面那个我的例子就是消耗型防御机制下的表现,那滋养型的是怎样的呢?
来看一个真实故事。
一个50多岁的男人在河边散步时,突然听到微弱的呼救声。他快步走向河边,发现一个小女孩正被湍急的河水冲走。他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河水中,奋力将小女孩救起。
小女孩被救起后,男人边走边流泪。
要说做好事不留名,这不稀奇,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,但这个新闻让人好奇的是,这个无名好人为什么边走边流泪呢?
他告诉记者:在他小时候,妹妹在他面前被河水冲走,那时候他不会游泳,他为没有救下妹妹而深深痛苦。
于是,他开始学游泳,而他之所以毫不犹豫地救人,是因为他已经在脑海中模拟了无数次这个场景,他多希望能把妹妹救回来啊!他这一辈子都为了这个心愿努力练习游泳。
救出小女孩的那一刻,他内心压抑的情绪终于释放了,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涌出。
其实,他那天救了三个人:小女孩、记忆中的妹妹,还有他自己。
这就是一种滋养型防御机制的体现,叫“升华”——将内心积压的痛苦与遗憾,转化成滋养生命的养分。
滋养型防御机制一共有四种:预期、幽默、升华、利他。
消耗型的防御机制也有四种:否认、投射、压抑、退行。
只要我们能把消极型防御机制,升级为滋养型,那你不仅能保护内在小孩,还能慢慢滋养他,陪伴他慢慢长大,最终他会和你合二为一。
以后再遇到曾经那些让你焦虑、害怕的事时,你就不容易精神内耗。
那么,具体怎么升级你的防御机制呢?
02
防御机制升级指南
1) 从“否认现实”升级为“预期准备”。
“否认现实”是指假装问题不存在。
比如,你明明工作压力大到失眠、胃痛,却反复告诉自己“我没事”、“上班就这样”、“熬过去就好了”。
你拒绝正视压力源,用熬夜刷手机来麻痹自己,短暂逃避“明天又要面对”的焦虑,陷入“疲惫—逃避—更疲惫”的恶性循环。
“预期准备”是分析现状,提前制定应对方案。
当你觉察到“最近压力好大”,停下来问自己:
压力源是什么? (是工作太难? Deadline太紧? 同事协作不畅?)
我能控制的是什么?不能控制的是什么?
有什么资源或人可以帮助我?
比如,发现是项目难度超预期,你可以:分解任务、向上级寻求资源、调整优先级。
一时解决不了也没关系,重要的不是立刻消除压力,而是把思维从“假装没事”转向“我要想办法应对”。
这种主动姿态本身,就是走出内耗的第一步,它赋予你掌控感,替代了无助感。
2) 从“投射指责”升级为“幽默化解”。
“投射指责”是把自身的问题,归咎于别人。
比如,伴侣无心的一句话让你感到被忽视,你下意识地解读为“TA就是不在乎我”、“TA总是这样”,然后开始内耗。
这本质上是把自己内心的不安,比如害怕不被爱、不被重视,“投射” 到对方身上,通过指责对方来保护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,结果往往是伤害关系。
“幽默化解”是用轻松、自嘲的方式,化解紧张氛围。
比如,演员黄渤有一次上小S的节目,小S调侃他:“你长得很特殊哎。”
黄渤自嘲地说:“一开始长得还挺委婉,后来就越来越抽象了。”
他这样自嘲,既接住了小S的梗,又让全场大笑,避免了尴尬。
当然,如果你目前的内心还不够强大,先别用这招,因为强行自嘲也许会伤害自己。
3) 从“压抑情绪”升级为“升华转化”
“压抑情绪”是告诉自己“不能哭”、“要坚强”、“生气没用”,硬生生把翻涌的情绪摁回心底。
表面上似乎风平浪静,但被压抑的情绪并未消失,它们可能转化为身体的病痛、莫名的烦躁,或者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猛烈爆发,伤己伤人。
“升华转化”我们之前讲过,就是将那些难以承受的痛苦、遗憾,转化为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行动。
4) 从“退行逃避”升级为“利他行动”
“退行逃避”是在压力下,不自觉地退回到更幼稚、更依赖的状态来逃避现实。
比如,你疯狂刷手机、疯狂刷手机、沉迷游戏、暴饮暴食,这些都是退行的表现,你之所以会过度做这些事,是因为你不想面对,期待回到小时候,有大人来替你解决问题。
“利他行动”是通过帮助他人,来获得力量。
当我们将注意力投向外界,投向需要帮助的人时,自身的烦恼在视角转换中会相对化,那种被问题困住的孤立感会被联结感取代。
比如,我心情不好时,会逛逛各种群和朋友圈,随喜赞叹美好的事物,对心情不好的人说几句安慰的话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能感受到能量慢慢回流到自己身上了。
写在最后
改变防御机制,起初会像学习一门生疏的语言。但请相信,每一次练习,都在轻轻牵起那个躲在墙角的内在小孩的手,带TA向外迈出一小步。
终有一天,TA会发现,外面的世界,远没有记忆中那么可怕。
那些沉重的、锈迹斑斑的旧铠甲(消耗型防御),可以换成轻盈透气的护甲(滋养型防御),它依然保护着你,却不再隔绝阳光与他人的温度。
我在升级了防御机制后,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没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了。
就算别人真的在否定我,我也不会难受,我只是平静地筛选有价值的建议,把无谓的攻击轻轻放下。
每一次你觉察到旧模式,每一次你尝试用新方法应对,你都在温柔地告诉内心的那个小孩:
“别怕,我在。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了。”
这就是停止内耗,走向内心平和的旅程。
上一篇:情绪快崩溃时,试试和自己对话
下一篇:你的人生不需要等别人“批准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