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内在小孩,他平日里很安分,但在你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时,就会跑出来闹腾。
在你不想做某项工作,却机械地发送“好的”时。
在你和别人意见不合,却硬挤出一个讨好笑容时。
在你为了所谓的体面,放弃了真正热爱的事或深爱的人时……
你的内在小孩都会跑出来,以熬夜、狂吃、摆烂、内耗的形式,提醒你:快看看我,现在我很难受,我需要你。
02
拿熬夜来说,难道你不知道熬夜的坏处吗?
晚上睡不着,第二天不仅上班没精神,就连追剧、打游戏都玩不爽。
那为什么你还是会熬夜呢?其实,熬夜是内在小孩给你的替代方案。
你白天没有为自己而活,做了太多违心的事,像在不喜欢的工作里表演敬业,和不喜欢的人表演恩爱,在不喜欢的社交场合中表演热情。
于是,当夜幕降临,喧嚣散去,内在小孩便带着你熬夜,试图在深夜的宁静中,找回一丝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。在那些无人打扰的深夜里,他仿佛在说:“白天你没来得及做自己,现在就让我帮你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吧。”
再比如吃过量的食物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心理性饥饿”。
这种饥饿并非源于身体的真正需求,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。当你经历了太多的压力和不愉快,内在小孩便会发出这样的信号。他试图通过吃东西来填补内心的空虚,用食物带来的满足感来安慰自己。
你可能会在忙碌的工作间隙,偷偷吃下一块又一块的巧克力;或者在与人发生不愉快后,摊在沙发上点一大堆零食。
你以为自己只是饿了,但其实,你真正渴望的并不是食物,而是被关注、被理解、被爱。
可惜食物只能暂时缓解这种饥饿,却无法真正满足内心的渴望。于是,你可能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:越吃越空虚,越空虚越想吃。
无论是熬夜还是过量进食,这些行为都是内在小孩在试图提醒你,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。
只有当我们真正看见并理解内在小孩的需求,才能找到健康的方式去满足他,而不是用这些暂时的替代方案来敷衍自己。
03
德国家庭治疗师伯特•海灵格写过一首诗《看见》,里面有一段是这样的:
“当你只关注自己的行为时
你没有看见自己
当你关注自己行为背后的意图时
你就开始看自己了
当你关心自己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时
你才真的看见自己了
透过内心看见了自己的心灵真相
这是你的生命和心相遇了
爱自己就发生了”
熬夜是行为,背后的意图是延长这一天做自己的时间,这个意图背后的需要是对自我空间的向往。
这种向往的背后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:“我就是白天扮演的那个人吗?”
熬夜时的感受是爽,这种爽是压抑后的释放。
当你看见了这些,你就会明白,熬夜并非一种错误,而是一种需要,你需要摆脱白天的束缚,让自己的心得以喘息。
这时,爱自己就发生了,因为你不再只是关注行为本身,而是开始关心行为背后的意图、需要和感受。
这种理解与接纳,会像一束温暖的光,照亮你内心深处的角落。
我可以说,“看见”的那一刻,你遇见了你自己,而当你做每一件事都不违心时,你就成为了你自己。
不如今晚熬夜时,放下手机,开一盏暖色调的柔光灯,听听内在小孩的声音吧。也许他说的话很稚嫩,不怎么考虑现实因素,声音小小的,还有些胆怯,但那都是他真实的想法。
上一篇:强者心态:放下小我,臣服一切
下一篇: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催眠场